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时间:2025-09-23 来源: 作者:任勇翰 审核: 编辑:王珂 点击:
张天义
男,数字信息系2022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共青团员。曾获2023-2024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2025年度甘肃省优秀毕业生、优秀志愿者、好人好事标兵、庆阳市“白金十分钟”团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在校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义务急救员,累计志愿服务1503小时。
1
在迷茫之中,点亮一盏责任之灯
2022年9月,风有些燥,阳光斜斜地打在校牌上。我第一次跨进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这些术语与设备于我,是一片望不到彼岸的陌生之海。我像是漂流其上的小舟,茫然,却也好奇。技术是无声的语言,而我,是刚刚翻开第一页的读者。
但我选择留下。每当暮色四合,实训室渐渐安静,我仍对着那些闪烁的指示灯反复调试,在代码与配置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大二那年,我拿到了专业综测第五,也把国家励志奖学金握进手中——那不只是成绩,更是一段自我说服、静默扎根的历程。
而真正为我点亮另一盏灯的,是那个下午。我第一次触摸到急救模型,手指触碰的仿佛是另一个维度的温度。原来技术不仅可以串联信号,更可以连接生命。那一刻,我选择成为义务急救员——从此,我的大学,分成两半:一半是键盘与代码,另一半,是责任与心跳。
2
颤抖的双手,如何成为生命的岸
第一次出勤,是在新生军训场。一个身影突然倒下,对讲机里的声音绷得像一根即将断裂的弦。我抓起急救箱奔跑,风刮过耳边,可手,却不听使唤地抖。
测脉搏、查呼吸、记录症状……每一步都生涩,却又郑重得像在触摸什么极易碎的东西。那一刻我明白了:急救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生命在危急时最柔软的依托。它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镇得住波澜的心。
从那以后,我把自己投入更多的深夜与黎明。心肺复苏的节奏、创伤包扎的力度、病情判断的冷静……我一次次跟随庆阳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医护人员出警,在现实的世界中,目睹生命的脆弱,也见证人间的悲欢。那些泪水与握紧的手,那些无言与感谢,让我迅速褪去少年的青涩,长出守护的茧与温柔。
3
当代码遇见温度,当团旗拂过晨昏
作为团支部书记,我开始尝试把专业与责任编织在一起。我们开展“网络安全与急救知识”主题团日,让急救技能成为同窗之间的另一门“必修课”。技术是理性的,但使用技术的人,可以是有温度的。
仍清楚记得2023年那个清晨,校医室的电话骤然响起——有同学突发急症。我强忍不适冲进宿舍,评估、联络120、一路护送……直到家属匆匆赶来,紧紧握住我的手。那一握,很重,很暖。那一刻,我真正读懂“生命守护”这四个字千钧之重——它不在远方,就在每一次毫不犹豫地伸手之间。
4
走出校门,责任有了更辽阔的回声
2024年,我加入白银公安分局义务护学岗。风霜雨雪,一日四遍,我护送育才学校的孩子们走过马路。寒冬清晨,雪花落满肩头,指挥旗冻得像铁,却在一个孩子说“谢谢哥哥”的瞬间,所有寒冷悄悄融化。
在庆阳市“白金十分钟”公益培训中,我一遍遍演示心肺复苏。一位白发老人认真记笔记,叠得整整齐齐的纸上写满了步骤,最后她成功完成操作——那一刻,我看到生命教育的意义正在人心里悄悄发芽,开出花来。
这些经历让我褪去稚气,从跟随者,成为那个可以被人依靠的人。责任不再是抽象的词,而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人生片段相交织的轨迹。
5
携生命之温,赴科技之约
如今,我即将以“甘肃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继续深造。但庆阳职院这三年留给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温度——那是凌晨实训室的灯光,是急救模拟时手心的汗,是孩子们过马路时信赖的眼神,也是老人成功操作CPR时眼中的光。
我曾配置网络,也连接人心;执行急救,也更懂得生命。未来的IT之路,我会始终记得:真正的技术,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如路由一般——以坚实内核,为世界接通希望;如急救一般——以专业与信任,守护生命的通道。
毕业,不是结束。是一场更深远的责任的开始。那些在庆阳得到的温暖与启示,我会一一收好,带它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叫张天义,我会带着这三年的光,继续往前走——让青春有技术的高度,更不失生命的温度。
上一条:假日影讯
下一条:“社”彩缤纷,“团”聚青春 | 第三周社团活动风采展示及第四周社团活动安排表来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