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

当前您的位置 :    首页  -  就业指导  -  正文

赶紧收藏!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赛事六大变化

时间:2025年10月28日 10:06 来源: 作者: 审核: 编辑:招生就业 点击: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赛报名通道自10月20日起正式开放。

欢迎广大同学踊跃报名参赛。


关于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都设置了哪些赛道,举办时间是什么?都有哪些新的变化?下面跟随小编来一起了解!首先回顾2023年和2024年两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数据:




2023年9月首届大赛,952万大学生参赛,其中成长赛道744万大学生,就业赛道208万大学生;


2024年10月第二届大赛,1507万大学生参赛,其中成长赛道1198万大学生,就业赛道309万大学生;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虽然才历经两届,但已经是国内大学生赛事中,参与人数最多的赛事之一,影响力正在不断放大。


单从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参赛对象设置来看,将大一学生纳入成长赛道,明确释放出将职业规划教育“前置化”的强烈信号。这体现了教育部引导广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以长远眼光看待个人发展的政策意图,强调了职业规划对于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性作用。


相较于前两届,本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多个维度实施了优化与革新举措,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赛事背景与定位有两点变化





(1)赛事指导文件发生变化


本届大赛的指导文件由《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调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服务体系的意见》。前者为“十四五”期间就业促进的总体纲领,覆盖全局就业;后者则聚焦高校毕业生群体,体现出更明确的针对性,强调高质量就业服务。一句话总结,这次大赛的背景、高度,更有针对性,聚焦大学生群体高质量就业。


(2)大赛背景新增: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句话很有指导意义,站在生涯教育角度,生涯课程、就业培训是生涯教育的专属地,但学科课程才是生涯教育的主阵地,职业规划离不开日常的学习、实践。



二、赛道设置调整变化



主体赛事重启首届曾设置的“课程教学赛道”,面向高校教师,考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效果,不含创新创业类及相关专业课程。全国总决赛教师选手名额约100人,有助于激发高校和教师的参与热情。


成长赛道的参赛对象描述由“主要面向本、专科中低年级学生”调整为“非毕业年级学生”,实际覆盖范围未发生显著变化,仍为本科一至三年级、专科一至二年级学生。就业赛道继续面向本科三、四年级及专科二、三年级学生



三、考察内容更新变化



就业赛道的“契合度”评价标准有所调整:第二届强调与“岗位要求”的具体对照,第三届则更关注个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目标职业”的宏观匹配,不再强调具体岗位细节,更注重大方向上的职业适应性。


成长赛道的评价指标在表述上有所优化,如将“正确择业就业观念”模块位置提前,新增“成长路径”“职业方向”等表述,并将“动态调整”改为“优化改进”,强调“反思”。






四、奖项名额分配变化



全国总决赛学生选手总数持续增加,由首届600人、第二届700人增至第三届750人。


成长赛道名额由第二届350人增至400人,就业赛道保持350人。


数据显示,成长赛道参赛人数约为就业赛道的4倍,名额调整符合实际参赛规模。此外,就业赛道在研究生组别中明确提出须保持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合适比例。



五、赛事组织与宣传



在赛事组织方面,新增“与各类生涯教育活动统筹组织”的要求,并强调各地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需推荐专家、动员用人单位参与,汇集实习与就业资源,促进参赛学生尽早实现就业。同时,大赛组织方需在学生生涯教育、就业服务、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投入,并注重大赛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发挥朋辈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




六、评分标准细化



(1)成长赛道


成长赛道的职业目标模块在第二届中明确分为三个子项(各10分),本届未作具体分值拆分,但模块顺序与内容有所调整,更强调观念引导与路径设计。


第二届,职业目标三个模块分别对应10分,总共30分,学习实践行动两个模块,分别为30分、20分,总共50分。


而第三届的各指标中,没有拆分具体模块对应的分值。


其中职业目标中,顺序调整,将正确择业就业观念从第三模块调整到第一模块。


第二模块中,综合分析个人能力优势、兴趣特长后,新增成长路径;合理设计职业目标后,新增职业方向


指标“动态调整”,更新为“优化改进”,在措辞上,新增“反思”



(2)就业赛道


就业赛道在岗位胜任力评价中,将“相关实习实践经历丰富”改为“有相关实习实践经历”,弱化次数要求,更注重实践质量。在发展潜力评价中,彻底去除“现场获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录用意向”相关表述,使评分更加客观公平。


第二届,职业目标两个模块分别对应5分,总共10分,第三届没有拆分具体模块分值。


在职业目标第二模块中,新增措辞“深入调研”,并将“发展前景”改为“发展路径”。


在岗位胜任力中,第二届“相关实习实践经历丰富”,修改为“有相关实习实践经历”,去掉“丰富”二字,弱化实习实践的次数要求,更关注质而非量。


在发展潜力中,删除“现场获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录用意向”,这一点让大赛更加公平客观。


第一届赛事中,发展潜力10分、录用意向10分;

第二届赛事中,发展潜力与录用意向合并,总分为10分;指标改为“发展潜力”,但描述中有强调录用意向;

本届赛事完全去除了录用意向



总体分析

总体来看,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政策依据、赛道设置、评价标准、奖项分配及赛事组织等方面均作出针对性调整,体现出更聚焦高校毕业生、更强调学习实践、更注重赛事公平性与参与广泛性的特点。





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