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教融合载体:依托国家战略区域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100 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政府、企业、学校共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例如,广西南宁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对接比亚迪电池生产基地,校企联合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 80%。
健全企业参与机制:落实 “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 组合激励政策,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支持。鼓励企业设立学徒岗位,按岗位总量的 5% 提取培训经费,用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标准制定、人才需求预测、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行业人才供需动态监测机制。例如,山东针对 “十强” 产业集群开发产业人才需求预警平台,动态生成地方职业标准。
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达标工程,实现校园网络全光网覆盖,90% 以上教室配备智能教学设备。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大数据中心,整合教育、产业、就业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撑。
创新数字教学模式: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各环节,打造100 个国家级“人工智能 + 教育”示范项目,研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万套。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其通过虚拟生产线开展光学零件制造工艺训练,使学生工艺合格率提升到98%。
完善数字资源体系:借助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构建 100 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 500 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推动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间高效共享。推进 “数字教材建设计划”,编制工作手册型、融媒体形态的教材资源。
扩大职业本科规模:新增50所职业本科院校,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设优势专业。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试点“3+2”“4+0”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推动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推行 “双导师” 培养制度,企业参与授课比例不低于总课程的 40%。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与海天塑机集团共建 “蓝金领高技能人才工厂”,学生经一年企业实训后直接签订就业协议。
打通升学通道:健全 “职教高考” 制度,增加职业本科对口招生名额,构建中职到高职、职业本科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培养体系。预计到 2030 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院校的比例将达 70%,高职专科生升读本科的比例将达 20%。
实施“双师型” 教师培育计划:建立 “双师型” 教师认定标准,到 2030 年,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 65%。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 5 年累计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 6 个月。
优化师资结构:提行业企业骨干兼职比例,2030 年达 20%。设 “产业教授” 岗,引工匠大师入校。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应用能力,建 100 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开发 1000 门数字化课程。
推进 “职教出海”: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建设 30 个鲁班工坊,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例如,新疆昌吉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为中亚国家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例如,江苏太仓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培养中德合作企业技术人才,学生德语水平达 B1 级以上。
培养国际化人才:实施 “留学中国 — 职业教育” 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开发 “中文 + 职业技能” 课程。支持职业院校与跨国企业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