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职业院校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与挑战。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既满足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又实现价值观引领,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思政元素的科学认知与分析
(一)思政元素的内涵解读
思政元素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指能够承载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点、案例、活动或素材。其本质上是一种融合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道德修养等方面内涵的教学资源。从内涵层面看,思政元素不仅包含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还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精髓。思政元素的深层价值在于其能够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的功能,使教学过程成为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二)思政元素的选择
思政元素在高职教材编写中具有多重特征,准确把握这些特征是科学选择思政元素的前提。而在选择思政元素时,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目标导向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二是专业契合原则,选择与专业内容自然衔接、相互促进的思政元素;三是学情适应原则,考虑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符合其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思政元素;四是价值引领原则,选择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思政元素。
(三)思政元素的价值定位
思政元素在职业院校教材中的价值定位,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育人成效。在知识层面,作为专业知识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基础;在能力层面,作为职业能力与价值能力的融合点;在情感层面,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切入点;在实践层面,作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连接点。
科学的价值定位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既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又要避免生硬说教;二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既要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要实现价值观的自然渗透;三是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既要传递共同的价值理念,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四是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的关系,既要讲清思政元素的理论依据,又要引导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体悟其价值内涵。
二、思政元素的教材融入与实施
(一)思政元素的融入原则与策略
思政元素融入高职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遵循多重科学原则,这些原则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教材编写全过程并决定融入效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其中“自然融入”原则强调思政元素应与专业知识形成有机整体,避免生硬割裂与简单叠加,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价值引领;“分层递进”原则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及知识难度梯度设计思政元素,构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政教育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整体协同”原则注重各章节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一致性,使不同章节的思政内容相互关联、彼此呼应,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育人格局。
(二)思政元素的表达方式与技巧
思政元素在高职教材中的表达方式是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表达方式直接决定着思政元素的接受效果和内化程度,因此必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思政元素的表达应当遵循“三性统一”原则,即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思政元素在教材中的表达技巧丰富多样,合理运用这些技巧能够显著提升思政元素的教育效果和接受度,使价值引领更加自然和有效。
(三)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
思政元素在高职院校教材中的呈现形式与方法是实现其有效融入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呈现设计直接关系到思政元素能否被学生自然接受并内化为价值认同,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和素养品质。思政元素呈现应遵循“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显性呈现通过设置专门板块、专题讲解等方式直接传递思政内容,使思政教育目标明确清晰;隐性呈现则通过融入专业知识讲解、融合职业场景设计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理念,使价值引领润物无声、自然融入。
三、思政元素的效果评估与优化
(一)思政元素的评估标准与工具
评估标准体系应当遵循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包含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功能维度的多层次评估框架。思政元素评估工具的设计应当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并能够提供客观有效的评估数据支持优化调整,所以需要构建包含多种形式的评估工具体系。从不同视角和专业背景出发,为思政元素融入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
(二)思政元素的反馈分析
思政元素融入高职教材后,系统全面地收集和分析各方反馈信息构成了持续优化和动态调整的重要基础,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为思政元素融入的质量评价和改进方向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反馈信息的来源应当多元化且具有代表性,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需要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处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多种手段,深入挖掘反馈信息的内涵和价值。统计分析适用于处理量化反馈数据,通过频率分析、趋势分析和关联分析等统计方法,识别反馈数据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发现思政元素融入的普遍问题和关键节点;内容分析适用于处理质性反馈信息,通过系统编码和主题提取,归纳反馈信息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深入理解反馈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改进需求。
(三)思政元素的调整完善与创新
内容调整是思政元素优化的核心环节,包括更新过时内容、充实时代元素、深化思想深度、强化专业关联等方面,应当把握政治方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思政内容的政治正确性、价值导向性和专业相关性;表达调整关注思政元素的呈现效果,包括改进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艺术性和吸引力、增强情境感和代入感等方面,表达调整应当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追求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使思政表达既富有感染力又具有说服力;结构调整侧重思政元素的系统布局,包括优化分布位置、调整呈现比例、强化内在联系等方面,结构调整应当关注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各章节思政元素形成有机整体,构建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功能调整则着眼于思政元素的实际效果,包括增强实践导向、强化应用转化、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功能调整应当突出实践性和转化性,促进思政理念从知识层面向能力素养层面转化,增强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政元素的创新发展是保持课程思政活力和时代性的关键路径,创新应当立足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思政元素融入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理念创新是思政元素发展的思想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形式创新是思政元素发展的外在表现,包括创新呈现方式、丰富表达形式、拓展呈现空间等方面,形式创新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手段,增强思政元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作者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