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衿学子到杏坛新苗:我的思政教学成长之旅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当我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青年思政课教师,站在那三尺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我才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已踏上了一段全新的征程。这段旅程,有初登讲台的忐忑与紧张,有教学探索中的迷茫与困惑,更有收获学生认可时的喜悦与感动,它就像一部丰富多彩的成长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我的感悟与蜕变。

初登讲台:紧张与忐忑中的启航
2023年9月,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走进教室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表面看似镇定,内心却早已波涛汹涌。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我,原本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在那一刻竟有些卡壳,原本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也因为紧张而显得有些生硬。
当我开始讲课,原本想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却因语速过快效果不佳。那一刻,我特别害怕学生们会觉得我讲得不好,害怕他们会对我这个新老师产生质疑。但当我看到有几个学生依然认真地做着笔记,偶尔还会抬头给我一个鼓励的微笑时,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丝温暖和力量。
课后,我忐忑地向几位学生询问他们对这堂课的看法,没想到他们给了我很多积极的反馈。有的学生说我的讲解很清晰,有的学生说我的观点很有新意。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也让我明白,作为教师,我们不必过分追求完美,只要用心去讲,学生是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努力的。这次初登讲台的经历,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教学的热爱和执着,让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勇敢地去面对每一个挑战。
教学探索:迷茫与突破中的成长
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思政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领和思想的启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知识,我开始尝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带领学生开展红色基地研学等活动。
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红色基地研学活动中,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前对红色基地的历史背景和南梁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学习,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积极思考。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他们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学探索中不断前行的信心。
课后陪伴:知心朋友般的温暖与力量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努力化身学生的知心朋友,耐心解答他们在思想和生活上的困惑。
有一次,一位学生找到我,向我倾诉他在学习上的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他说自己高考失利来到大专,感觉自己的人生都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认真地倾听着他的烦恼,然后和他一起分析问题所在,鼓励他制定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了解专升本考试,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在之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关注他的学习情况,给他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和鼓励。慢慢地,他对未来有了信心,脸上也重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还有一位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人际关系的问题,心情十分低落。我陪他一起聊天,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帮他分析问题,引导他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通过几次交流,他的心态逐渐调整了过来,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在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依赖。这种信任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回顾从学生到青年教师的身份转变,这一路走来,有欢笑,有泪水,有迷茫,也有收获。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课讲得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我会继续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我也会更加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我深知,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和探索。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思政教学工作中,用爱心和专业为学生点亮理想信念之光,在润物无声中培育更多的时代新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