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我的职业教育观(上)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编辑:王权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的诗句,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在青春时期都曾深受触动,甚至从中获得了丰沛的精神滋养。

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我的大半生时光都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度过。2024年春节前后,算是我教育生涯中不大不小的“分界线”——从市教育局到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此前我一直在基础教育战线,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或参与行政管理工作,其间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初中校长,对教育规律、办学理念、育人方式等做了一些探索、创新和实践,我的“教育就是为了人生”教育哲学,也让我在追寻教育本真的路上,留下了值得回忆且倍感欣慰的深刻印记。


图片


在中学工作期间,为了让读书学习成为师生的行动自觉和精神追求,通过自己的躬耕示范,真正创设以书为伴、以文化人的田园教育生活,让教育有温度,让师生有情趣,让学校有底蕴,让教书人先成为读书人,让学习者成为阅读者,我以张元济老先生“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为座右铭,注册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田园农夫”,记录、讲述我和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故事,六年多时间,积累了6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整理出版了《教育,与爱同行》一书,也留下了一段有滋有味的教育经历。后来回到教育局工作,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接触减少,可写的素材也随之减少,加之工作岗位也不适合对特定学校、特定师生进行记述,此后便未再发过文章。一段时间以来,原本关注我公众号的同行朋友,乃至一些传媒界的资深编辑,都希望我能抽出时间写一些短文,然而我迟迟未能动笔。连儿子都提到,自从离开学校后,我的公众号也随之“停更”了。因为,眼里没有风景,心里没有触动,肯定无从说起,更难以成文。


图片



“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听着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的新年贺词,刚刚从教育行政部门调任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我,心里来劲了,眼里有光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新岗位的思考和谋划中,力求尽快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换”,让爱与责任继续护航自己的教育人生。


图片


“不觉年华似箭流,朝看春色暮逢秋。”时间总是在忙碌中悄然流逝。转眼间,我在庆阳职院已经工作了三个学期,共计一年半的时光。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的全然融入,从刚入校时的陌生到现在的家园之感,我算是真正来到了“考验”教育信念的“教练场”。之前在基础教育系统工作,课程标准、科目教材、课时安排都有统一规定,教学改革只能在教法学法领域做些研究。到了高职院校,只有思政类的课程教材有明确要求,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什么、怎么教,完全要学校拿出符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的创造空间大,“理实一体化”选择路径多,对管理和教学的要求自然就更高。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少数所谓的“差生”,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而已,只需平等对待、耐心教导即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高中毕业学习成绩偏低的学生,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吃苦精神、进取意识不强,家庭问题、心理问题,甚至健康问题、法纪问题,都是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怎样对待学生,如何教育学生?就成了学院能不能办好,师生能不能发展的核心问题。


图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就是招收中高考分数低的学生,这类学生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中、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在于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并致力于在未来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与大国工匠。教育对象与办学定位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教育的真谛恰恰在于生命的可塑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觉得学生好,你想要学生好,他(她)们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图片


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