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思想观念都是第一位的,教育更是如此。尽管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序列,但都归入大教育范畴,从孔子到陶行知、杜威,再到顾明远、朱永新,博爱和平等,教、学、做合一,始终是管教治学的根和魂。于是,我全面熟悉了各方面的情况后,在学院师生中持续组织开展了“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我该怎么教?假如,我是大国工匠,我该怎么学?”大讨论,从思想根源和灵魂深处,端正办学方向,重塑理念文化,振作精神风貌,根植“爱与责任”的种子,点亮师生精神世界,树立学院的高校形象。与此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特别是在“教和学”两个方面管得更细、做得更实,不仅立起了大学的架子,更树起了大学的样子,“用品行塑造生命、让技能创造价值”的新办学理念,已成为学院新征程上改革发展的思想根基、行动自觉和精神动力。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非我到职业院校工作,便说职业院校好。其实,学生是个性化的,有差异的,学校也一样。职业教育是重要的类型教育,职业院校就是为没有考到理想的普通高中、本科大学的学生服务的,来到学院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之所以目前社会大环境和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职业院校有偏见、不认可,其中有职业院校没有办好的原因,更重要、更深层次的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很多人还是没有想明白,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要上普通高中、要考本科大学,只是一个学段的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过上能自立、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要生活,就要有事干。上什么高中、读什么大学,只是“学海”中的一段“旅程”,关键在于这所学校是否适合你,最终能否有一个好前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分数和学历早已无法换取“铁饭碗”,凭真本事谋生,靠好专业立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经常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说,孩子高中毕业后,若选择一般的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路径究竟有多广?而到高职院校挑选孩子兴趣浓厚且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无疑是这道多项选择题中的“最优解”。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未来的,才是最有前途的。